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經歷小產,不只是身體受到影響,心裡也常會有種空空的感覺。這時候最需要的,就是讓身體慢慢、一點一滴地修復回來。許多人會好奇:「小產後補品該吃什麼好?」其實,小產後的調理方式和坐月子相似,也需要分階段補充營養。無論是照顧自己,或是想幫親友找到合適的補養方式,營養師都建議使用3階段調理法,幫助身體在溫柔滋養中逐步恢復元氣,重新找回健康與活力!
小產的原因,絕大多數與「胚胎染色體異常」有關,與日常行為、飲食習慣或個人疏忽並無直接關係。早期小產通常對子宮傷害較小,只要適度休息、搭配正確的小產後飲食,就能幫助身體更快恢復;而中晚期小產因週數較長,子宮收縮與荷爾蒙恢復的過程相對拉長,則更需要循序漸進地調養身體。
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,小產後的修復都不該成為壓力的來源。這不是一種責任,也不是一場「快快好起來」的任務,而是值得溫柔對待自己的一段時光。透過營養師建議的階段性補品攝取與適當休養,不僅能幫助子宮與內分泌系統恢復平衡,也能讓情緒在安穩中慢慢沉澱,為接下來的生活重新注入力量。
這1週是小產後身體啟動修復的起點,主要目的是幫助子宮收縮與組織癒合,同時補充體力。建議從低負擔的優質蛋白質開始,例如:豆腐、雞肉、魚肉、雞蛋與中低脂的紅肉,這些都是促進組織再生的重要來源。
同時也要注意補鐵,豬肝、牛肉等富含鐵質的食物能有效減緩疲倦感;若是蔬食者,則可選擇紫菜、紅莧菜、紫地瓜等植物性鐵來源,並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一起食用,以提升吸收率。
在主食部分,建議選擇地瓜、燕麥、糙米飯等複合澱粉類,不僅提供穩定能量,也有助於降低發炎反應。此外,水分攝取也非常關鍵,建議每天補充足量溫水,可搭配紅棗浸泡,提升代謝與補氣效果。
當身體慢慢恢復元氣,就進入補氣補血與穩定免疫的階段。此時仍應持續攝取含鐵豐富的紅肉類與深色蔬菜,搭配水果幫助吸收,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。葉酸的補充同樣重要,它參與血球形成與蛋白質合成,可透過深綠色葉菜、黃豆、黑豆與全穀類來攝取。
消化道的調理也是這個階段的重點,建議適量加入含益生菌的食材,如:優格、味噌或其他發酵食品,幫助修復消化系統、提升免疫力。若惡露已排乾淨,也可以在兩餐之間適度補充滴雞精、鱸魚精等濃縮高蛋白補品,或是使用溫和無酒精的燉補湯來加強修復。但要記得避開含酒精或過多辛香料的湯底,以免引起血流不穩或燥熱上火。
來到第4週,身體大致恢復,此時的調養重點是穩定賀爾蒙、調整生活節奏、慢慢回歸日常。飲食建議以「均衡」為核心,每餐搭配全穀類、優質蛋白與好的脂肪來源,例如糙米飯搭配豆魚蛋肉類,再加上一點橄欖油、堅果或酪梨,不僅維持體力,也能幫助內分泌與情緒穩定。
如果想進一步補身,也可以適量食用麻油雞或十全大補湯,但建議減少油鹽比例,避免補過頭造成燥熱與消化道負擔。這個階段也可以開始建立規律運動習慣,像是每天快走、簡單瑜珈或慢跑,幫助新陳代謝與情緒調整。
時間範圍(小產後) | 飲食原則 | 營養師小提醒 |
---|---|---|
第1週 |
|
建議不必臥床,多走走、輕鬆伸展能促進代謝與排惡露 |
第2~3週 |
|
想進補時,避免酒精或重薑湯底,防止體內燥熱與循環不穩 |
第4週起 |
|
此階段為回歸日常飲食與生活節奏的好時機,視恢復情況調整進補頻率與運動量 |
小產後的身體就像經歷一場短暫卻深刻的轉變,這時最需要的是補充適當營養、拿捏得宜。根據營養師建議,通常從小產後2~3週起,就可以開始適度加入補品,幫助身體修復得更順利、體力恢復更快。市售補品選擇眾多,為避免「亂吃一通」,建議先掌握以下幾個原則,再挑選適合的品項,才能安心又有效:
先釐清自身需求:觀察自己的體力、是否有貧血傾向、消化道吸收狀況等,必要時可搭配基本檢查報告,了解是否需要額外補充鐵、蛋白質或益生菌。若有用藥中或特殊症狀,請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。
標示清楚、劑量透明:優先選擇有清楚標示原料來源、萃取方式、批號與有效成分含量的產品(例如:滴雞精應註明雞種來源與蛋白含量、益生菌需標示菌株與CFU數)。
有通過安全檢驗:補品應檢附重金屬、農藥、塑化劑、微生物等安全檢驗報告,才能避免吃進對身體有負擔的物質。
天然成分、少添加為主:避免過多香料、甜味劑、色素等添加物,越單純越好,重點是成分正確且劑量足夠。
能長期補充、方便實用:一次吃得再好,都不如每天吃得剛剛好又能持續。建議選擇適口性佳、方便補充又不會造成太大經濟壓力的品項,才容易維持修復期的穩定補給。
補品名稱 | 功效 | 適合族群 |
---|---|---|
滴雞精 | 富含小分子胺基酸與胜肽,吸收率高,快速補充蛋白質、修復組織,並提振精神與體力 | 術後體力差、備餐不便、食慾不佳、每日攝取蛋白質不足者 |
鱸魚精 | 提供魚類優質蛋白、小分子膠原胜肽與牛磺酸,幫助修復與補元氣 | 小產後術後恢復、胃口不佳或食量不足者,與日常餐食搭配服用效果更明顯 |
漢方類溫補茶 | 常與黑豆、枸杞、甘草、當歸等溫補食材合煮 | 容易感到下肢乏力、虛寒、血液循環差的人可酌量飲用 |
益生菌 | 調整消化道菌相、減少鐵劑可能造成的排便不順或腹脹 | 消化不良、常腹脹、補鐵期間排便不順者 |
補品可以是幫助修復的好助手,但絕對不是唯一解方!均衡飲食+良好作息+情緒調整,才是小產後真正的3大支柱。若有疑問或身體狀況特殊,也記得要盡快尋求營養師、中醫或婦產科醫師的專業建議,才能吃得安心、補得恰到好處👍
📖延伸閱讀:
建議第1週以溫和、易消化的飲食為主,讓身體先專注排除惡露與初期修復。當身體狀況穩定、惡露排乾淨後(通常在第2週左右),就可以視情況開始進行溫補調理,幫助補氣補血、恢復體力。
雖然小產不一定會對子宮造成明顯傷害,但短期內仍不建議吃冰品、涼拌菜或辛辣刺激性食物,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影響血液循環與消化道吸收功能,進而拖慢身體恢復的速度。溫熱、清淡、容易消化的餐點,會是更好的選擇。
不一定要吃「完整月子餐」,但均衡、營養密度高的飲食仍然很重要。若不方便訂購小月子套餐,也可以自行備餐,只要掌握幾個重點原則:
每餐有優質蛋白質(如:魚肉、豆製品、蛋)
適量的全穀類與根莖類澱粉
充足的蔬菜與水分攝取
生化湯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、幫助子宮收縮與排除惡露,但若是懷孕週數不到16週的小產者,通常不建議自行飲用,因為可能會刺激子宮、增加出血風險。想補充生化湯或中藥調理者,請務必先諮詢專業婦產科醫師或中醫師,再依照個人狀況評估是否合適。
小產後的修復,不只是身體的調養,更是對情緒的溫柔陪伴。吃對營養、選對補品,是給身體的照顧;而傾聽自己、慢慢走過情緒的起伏,則是給心靈的力量。如果你正在經歷這段過程,別忘了你已經做得很好,也值得被好好照顧。更多關於小產後飲食與情緒調理的知識,歡迎持續關注純煉小學堂,讓我們陪你一起溫柔前行!
📖全文參考資料來源:
WHO Spotlight:Why we need to talk about losing a baby
ACOG. Early
Pregnancy Loss
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《性別多元的生育治理-隱默的聲音:台灣自然流產的醫學和社會形塑與主體經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