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好評延長✨轉大人55折到9/1

中秋送禮早鳥價$990起

為什麼吃粽子會脹氣?糯米難消化嗎?4大技巧學會,端午節不怕有負擔!

作者-沈宛徵營養師 為什麼吃粽子會脹氣?傳統美食對健康的3大挑戰

當端午節一到,家家戶戶總少不了「吃粽子」這個習俗。
不過你是不是每次吃完都覺得脹氣?許多人都有類似經驗,常常疑惑:「為什麼吃粽子會脹氣?」
主要關鍵就在於「糯米」!雖說糯米香Q好吃,但吃多又容易引起脹氣,究竟該如何解決此問題,才能盡情大享美食?
不妨就讓沈宛徵營養師從科學飲食的角度,帶大家在端午佳節「粽」享健康,無負擔地品味這份傳統滋味吧!

為什麼吃粽子會脹氣?傳統美食對健康的3大挑戰

端午節少不了吃粽子這項傳統習俗,不過許多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時,也常出現脹氣、飽滯甚至消化不良的情況。
其實,傳統肉粽在食材選擇與烹調方式上,對現代人的身體健康確實存在不少挑戰,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3點:

👉高升糖指數,讓血糖坐雲霄飛車

粽子的靈魂-糯米,本身屬於高GI(升糖指數)食物,數值高達85~90。吃下去後,血糖會迅速上升,刺激胰臟大量分泌胰島素,接著血糖又迅速下滑,容易出現餐後低血糖,引發強烈飢餓感,讓人忍不住再進食,進而形成惡性循環。對於血糖控制的人來說(例如:糖尿病患者),會更需特別留意。

👉飽和脂肪含量高,加重代謝與消化負擔

傳統肉粽常以滷製五花肉、鹹蛋黃作為內餡,雖然香氣十足、口感豐富,但同時也帶來大量的飽和脂肪。攝取過多可能升高壞膽固醇(LDL-C)與三酸甘油酯濃度,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。更重要的是,高脂肪食物會讓胃排空變慢,加重膽汁與酵素的負擔,導致消化不良、脹氣與油膩感。

👉熱量與鈉含量驚人,隱藏肥胖與三高風險

一顆普通大小的肉粽(約200克),熱量動輒600~700大卡,若一口氣吃2顆,熱量幾乎等同於成人半天的需求。再加上粽子醃漬與調味多仰賴高鈉成分,如:醬油與鹽巴,每顆粽子的鈉含量可能就佔去1日建議攝取量的1/3,長期下來恐增加高血壓、心臟病與腎臟疾病風險。

粽子中的糯米難消化嗎?誰不適合吃太多?

粽子中的糯米難消化嗎?誰不適合吃太多?

要知道,粽子Q彈黏口的美味,主要是來自於其原料-糯米。你是否也曾在吃完後感覺「肚子脹脹的、胃悶悶的」?這不僅僅是吃太快或吃太多造成的,其實與糯米本身難消化的特性有很大關聯。

為什麼糯米比較難消化?

一般白米含有「直鏈澱粉」與「支鏈澱粉」,而糯米幾乎全部是支鏈澱粉。

這種澱粉分子結構較複雜,酵素分解速度慢,會需要讓胃花費更長的時間來處理,自然也就容易造成「消化變慢」的情況,就會帶來以下這些影響:

  • 胃排空變慢,吃完容易悶脹:支鏈澱粉需要長時間翻攪與分解,導致胃部排空延遲,很多人吃完糯米類食物(像粽子、米糕)會覺得胃卡卡、甚至飽到晚餐吃不下。

  • 消化道易脹氣:若糯米沒被完全消化,進入消化道後會被細菌發酵,產生大量氣體,引發腹脹、打嗝、甚至腹痛。

  • 血糖劇烈波動、容易餓得快:雖然糯米消化慢,但一旦分解完畢,血糖會迅速上升,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,之後血糖又快速下滑,讓你突然覺得餓、想再吃,容易形成過量攝取與體重上升的惡性循環。

誰不適合吃太多糯米?

  • 消化功能較弱者:如老人、消化功能較弱者、腸躁症患者,容易脹氣或消化不良。

  • 糖尿病患者:高GI值使血糖波動劇烈,對血糖控制造成挑戰。

  • 膽囊功能不佳者:高脂肪、高澱粉結合容易加重膽汁分泌負擔。

此外,傳統肉粽常使用高油脂餡料(如五花肉、鹹蛋黃)與高鈉調味(如醬油、香菇滷汁),當糯米難消化的特性與這些高熱量、高鹽、高脂的配料結合,更加深了對腸胃與代謝系統的挑戰。恐怕不只是造成脹氣,更可能影響整體健康。

傳統粽子內餡對健康的潛在風險

項目 高脂肪餡料 高鈉調味
健康影響說明 常見如滷製五花肉、鹹蛋黃等,含大量飽和脂肪與膽固醇 常加入大量醬油、鹽巴等提味醃料,導致單顆粽子鈉含量達每日建議上限的1/3以上
過量攝取會升高LDL(壞膽固醇),增加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長期高鈉飲食容易造成高血壓、腎臟負擔與水腫
高脂飲食也會加重胰臟與膽囊負擔 --
特別注意族群 有高血脂、心血管疾病者 高血壓患者
胆囊炎、胰臟炎病史者 慢性腎臟病患
-- 易水腫體質者

怎樣吃糯米不脹氣?3大營養關鍵助攻,不怕粽子難消化!

✅蔬果酵素|分解難纏大分子,減輕脹氣感

消化酵素就像人體的「分解隊」,幫助我們有效處理食物中的澱粉、脂肪與蛋白質。特別是像粽子這類高澱粉、高油脂又高蛋白的食物,若搭配適當的酵素補充,能幫助身體更輕鬆地應對,減少負擔。

  • 澱粉酶:針對糯米中的支鏈澱粉,能協助將其分解為葡萄糖,減少未消化澱粉進入消化道後產氣。

  • 脂肪酶:幫助分解滷肉、鹹蛋黃中的脂肪,使其更容易吸收,降低油膩不適感。

  • 蛋白酶:將蛋白質轉換為胺基酸,減輕消化壓力,同時提升營養吸收效率。

透過補充這些酵素,能有效拆解複雜的食物分子,不但緩解飯後的胃悶脹感,也能讓消化道更「順」。

✅友善益生菌|維持消化道菌相平衡

消化道就像一座小宇宙,裡面住著好菌與壞菌。益生菌能夠幫助我們維持菌相平衡、強化防禦力,是保護消化健康的重要功臣。

  • 調節菌相:與壞菌搶空間、搶養分,抑制壞菌過度繁殖。

  • 抑制產氣壞菌:部分菌株可抑制發酵產氣菌,減少因發酵而導致的腹脹與絞痛。

  • 促進蠕動:改善排便困擾,讓食物殘渣避免在消化道中「塞車」發酵。

  • 提升免疫力:維持健康菌相也能間接強化身體整體防護力。

建議選擇經過臨床驗證、菌株明確且活菌數足夠的益生菌產品,才能真正發揮效果。

✅充足膳食纖|守護血糖穩定與順暢

雖然膳食纖維不會被人體消化,但對維持消化道健康、穩定血糖非常有幫助。依其性質,可分為「水溶性纖維」與「非水溶性纖維」:

  • 水溶性纖維:在腸道中形成凝膠,延緩糖分吸收、降低餐後血糖波動,也能增加飽足感與降低膽固醇。

  • 非水溶性纖維:像一把掃帚般清掃消化道,幫助糞便成形並促進蠕動,改善排便不順。

想避免「吃粽脹整天」,記得平時多吃蔬菜、水果與全穀類,也可以搭配纖維補充品來強化整體消化道機能。

怎樣吃糯米不脹氣?3大營養關鍵助攻,不怕粽子難消化!

端午節吃粽子怕脹氣?吃糯米4大技巧看這邊!

1. 升級食材|從根本改善粽子的營養結構

想要減少吃粽子後的負擔,可以從食材下手最直接有效。

  • 替換糯米:可將全部或部分糯米改為糙米、紅藜、五穀米或藜麥等全穀類。這些食材的GI值約為50~60,明顯低於糯米的85~90,不僅能穩定血糖,還能增加膳食纖維攝取,改善消化及促進消化道健康。

  • 調整餡料選擇:建議以雞胸肉、梅花肉、瘦豬肉絲、滷牛腱或干貝取代五花肉與鹹蛋黃,可大幅降低飽和脂肪含量,提升蛋白質品質,也減少油膩感。

  • 增加蔬菜比例:適量加入香菇、筍子、毛豆、玉米等蔬菜,有助補充纖維與維生素,若想控制膽固醇,也可減少鹹蛋黃用量,改以熟蛋取代。

2. 控制份量:避免熱量與消化壓力一次爆表

即使是健康版本的粽子,也要注意份量,千萬不可一次吃過量。

  • 選擇迷你粽子:將粽子重量控制在60~80克左右,可將熱量從原本的500~600大卡降至200~300大卡,減少消化道與熱量負擔。

  • 當作正餐吃:粽子應當作正餐主食食用,而非加餐或點心,建議搭配大量蔬菜與湯品,幫助消化與營養均衡。

  • 與他人分食:若是較大的粽子,也可與家人或朋友分食,享受美味的同時也避免過量攝取。

3. 改變進食順序:打造穩定血糖的「減速帶」

用對順序吃粽子,有助於控制血糖與提升飽足感。

  • 餐前先喝湯:先飲用一碗清淡、低油的湯品(如:蔬菜湯、味噌湯、清雞湯),可溫暖身體、減少進食量。

  • 搭配大量蔬菜:接著攝取一碗半至兩碗的燙青菜,提供豐富水溶性纖維,形成血糖吸收的「減速層」,降低血糖快速上升的機率。

  • 最後再吃粽子:在有飽足感基礎下再食用粽子,更能控制份量,減少消化道負擔。

4. 餐前後活動:幫助消化、穩定血糖

適當的身體活動,有助於促進消化道蠕動與血糖調節。

  • 餐前活動:在吃粽子前約20分鐘進行快走、高抬腿等中等強度運動,可提高肌肉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效率,幫助穩定血糖。

  • 餐後散步:飯後輕鬆步行10~15分鐘,有助於消化道排空、促進蠕動,緩解飽滯與脹氣感,也能消耗一部分熱量,減少脂肪囤積風險。

粽子不只是節慶的美味,更是一種情感與文化的傳承。在這飄著糯米香的端午時節,吃得安心不脹氣,更能真正享受節慶的美好。
如果你也希望在大快朵頤的同時,不再被脹氣困擾,不妨就到純煉小學堂看看更多營養師的教學吧!

沈宛徵 營養師

Chén-Wǎn Jheng dietitian

  • 台北醫學大學 保健營養系
  • 中華民國高考營養師
  • 台北市營養師公會會員
  • 糖尿病衛教學會會員
  • 營養師公會講師
  • 保健食品/營養品產品經理
  • 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營養師
  • 雙和醫院體管中心營養師
  • 國健署我的餐盤種子營養師

📖全文參考資料來源:

  • Eating Vegetables First Regardless of Eating Speed Has a Significant Reducing Effect on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and Insulin in Young HealthyWomen: Randomized Controlled Cross-Over Study. 國際營養學期刊 Nutrients,2023,第15卷第5期編號1174 / MDPI AG, DOI 10.3390/nu15051174